【说明】阿q正传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阿q正传教学设计 篇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
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 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传》经典教案 篇二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 ……此处隐藏10779个字……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赵真是说不清楚,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
2、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3、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4、“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5、怎样理解这一句里“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6、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个意思在后文有详细的说明。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结局。
8、“照例”说明什么?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一种家常便饭。
9、“等候”一词用得妙在何处?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10、“””“呆笑”对刻画阿Q起什么作用?
摩着,来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之态。
11、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12、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13、体会“蓬”“粗”用词的准确性。
“蓬”是听觉,“粗”是触觉,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的精神麻木,而且让他肉体也麻木了。
二、人物形象和背景分析(老师提供,让学生在自我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点拨提升对人物的认识)
1、阿Q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处在社会的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下上,却偏偏要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未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阿Q出现的时代意义——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是特定时代的孕育,意图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老师小结:我们Q更注重他不受阶级、时代、环境局限的人性当中之不良的因子,而把其Q给我们的启示,不管同学们从阿Q身上领悟到什么,有一点对大家是真实的:阿Q从足够远的地方走过来,向我们走近,我们注视着他,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吹着口哨,摇摇摆摆的骂着“妈妈的,老子…”,他就这样走了很久,很远,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模糊了,而恍惚间阿Q的形象却更清晰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阿q正传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