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愚公移山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汉之阴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 ……此处隐藏6176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学:
(一)、正确熟练朗读课文。
(二)、识记词义,疏通文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文本内容:一个困难催生一个决心,两个疑问引出众人支持。
一段回答击退一种嘲笑,两位神仙帮助万代宏愿(梦想)。
乍听为笑谈,深思乃哲理。
想法:我要移山——面对困难两座:太行山和王屋山
行动:一铲一铲又一铲,一筐一筐又一筐;
时间: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
结果:山低了,土少了,信心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多——山移走了
原因:一叩一垦,功在不舍
寓意: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羡慕你的不是权势是气质,景仰你的不是高度是境界,害怕你的不是本领是精神。
现实想法:我要学好——面对困难两样:坏习惯和懒惰
行动:一页一页又一页,一本一本又一本;
时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岁一岁又一岁。
结果:书本渐渐厚了,学问渐渐深了,心灵渐渐丰富了,人生渐渐幸福了——学毕业了
原因:听说读写,功到自然成。
评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是因为有决心战胜困难;失败是因为无决心战胜困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巩固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毕力平险:( ) 始一反焉 ( )
2)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且:(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焉:(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翻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人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 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
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妻:献疑。
智叟:反对、嘲笑。
愚公精神:挑战困难,坚持不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愚公移山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