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习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超简单的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篇一超简单的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易经简介:
《易经》,分为三部,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并称为三易。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其中《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内容:
1、连山
据《周礼》记载,《连山》相传为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成书于夏朝。《连山》和《周易》、《归藏》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
连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为首。《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
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
2、归藏
《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3、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易经三原则: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
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推荐:常用的术语:易经名词解释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
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易经的作用:
……此处隐藏11034个字……酸 筋 角 东
火 心 小肠 夏 热 喜 舌 赤 苦 脉 徵 南
土 脾 胃 长夏 湿 思 口 黄 甘 肉 宫 中
金 肺 大肠 秋 燥 悲 鼻 白 辛 皮毛 商 西
水 肾 膀胱 冬 冷 恐 耳 黑 咸 骨 羽 北
三、五行作用关系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十天干顺序: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十二地支五行: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天干五合
甲与己合化土
乙与庚合化金
丙与辛合化水
丁与壬合化木
戊与癸合化火
地支三合局
寅午戌三合火局
亥卯未三合木局
巳酉丑三合金局
申子辰三合水局
地支六合
子与丑合化土
寅与亥合化木
卯与戌合化火
辰与酉合化金
巳与申合化水
午与未合化土
地支六冲
子与午冲
丑与未冲
寅与申冲
卯与酉冲
辰与戌冲
巳与亥冲
地支三刑
丑未戌三刑
寅巳申三刑
卯戌三刑
辰午酉亥自刑
四、地支十二月建
月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气与十二个节,十二个气是太阳运行,十二个节是地球变化;月建就是十二个节。
立春到惊蛰建寅月
惊蛰到清明建卯月
清明到立夏建辰月
立夏到芒种建巳月
芒种到小暑建午月
小暑到立秋建未月
立秋到白露建申月
白露到寒露建酉月
寒露到立冬建戌月
立冬到大雪建亥月
大雪到小寒建子月
小寒到立春建丑月
五、五行旺相休囚死
旺:值时节当令的五行为旺
相:旺所生的五行为相
休:生旺的五行为休
囚:克旺的五行为囚
死:旺所克的五行为死
六、五行十二长生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七、八卦知识
先天八卦顺序:乾金、兑金、离火、震木、巽木、坎水、艮土、坤土
先天八卦代表万物运行规律与次第
后天八卦五行与八方方位
震为雷的五行性质为阳木,位于正东方;
兑为泽的五行性质为阴金,位于正西方;
离为火的五行性质为阴火,位于正南方;
坎为水的`五行性质为阳水,位于正北方;
坤为地的五行性质为阴土,位于西南方;
艮为山的五行性质为阳土,位于东北方;
巽为风的五行性质为阴木,位于东南方;
乾为天的五行性质为阳金,位于西北方;
易经入门:学习易经的顺序 篇五易经入门:学习易经的顺序
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易经》的经文,都是古时的人用易学知识在指导实践中被印证了的事实的记录。
由于年代久远,中国文字的广范内含性(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学习起经文来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能使大家较快的掌握《易经》的哲理内容,从孔子时期就将其经文内容归纳提高到世界观方法论上来学《易》了。
故此,孔子及其门徒在六十四卦经文的后面又加上了“十传(又称:十翼)”,将其亲身用《易》、研《易》的体会附于经文之后,告诉后人学《易》、效法《易》的方法。
要想学好《易经》,必先掌握“十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十翼”讲的就是学习《易经》所应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易经》经文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学《易》不能一开始就读经文,否则,越读越糊涂。下面我将“十翼”的具体内容归纳说明一下,为朋友们提供掌握重点的方法。
系辞上传:主要讲为什么要创立八卦、易学学说以及《易经》的世界观。
系辞下传:具体的举例讲解了易学的世界观以及如何利用易学知识指导我们日常的客观实践。
彖传上、彖传下:从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六爻卦的整体上来讲这一卦的总体概念及其意义。
象传上、象传下:从六十四卦中,每个六爻卦内局部(三爻卦之间或每个爻)情况来解释其具体意义。
文言传:因为“乾坤易之门邪”,乾坤两卦是产生《易经》六十四卦的基础。 此传主要就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含义的。
说卦传:因为六十四卦的任何一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爻的基本卦上下组合而成,所以,要了解任何一个六爻卦的含义,必须了解每一个三爻卦的具体意义。
“说卦传”就是解释组成六十四卦的八个经卦(又称、基本卦、八卦)各自的具体含义的。
序卦传: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序卦传”就是为我们解释六十四卦的发展规律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这个规律办事,将无往而不胜。
杂卦传:打乱六十四卦的秩序,用最精炼的语辞,归纳了任何两个互为反对卦(六爻卦)的卦义,使我们对六十四卦的卦义能简便易记。
我们学习《易经》不是为了死背死记其卦辞、爻辞及其经文,而是为了通过熟记这些经文内容,我们能深刻地学习《易经》每个六爻卦及六十四卦的思维逻辑过程及其逻辑思维方式,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掌握研究分析认识事物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大家都要求“多讲点算卦,起卦的方法。”任何一个具体的。推算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是某种具体的技术,不能像《周易》中讲的“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
所以古时的看相、批八字、算卦的只能归类于下“三教九流”之列,不能登科学大雅之堂。
当我们熟知易理以后,就可达到“善易者不占”之境界。 因为易理讲“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讲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的,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死格式来观察分析问题。
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有其死的格式,只适合于一定的具体条件下。 但如果我们掌握了一种科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具体技术。
所以,学易主要是学习《易经》的世界观、方法论。 而各种推算方法(在古时统称为“射覆”),只是为了熟习及记忆卦象,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实践达到加深对易理的进一步了解之目的。
“算卦”不等于《易经》!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算卦”只是利用《易经》的道理在某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技术,不含有广泛适用意义性。 而《易经》的道理确有广泛的实用性。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学习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