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02 07:12:21
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精品多篇】(全文共13676字)

[摘要]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 篇一

一、什么是“四早”措施?

“四早”措施是指: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什么是“四集中”?

“四集中”是指: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三、“四方责任”指哪些?

“四方责任”是指: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

四、医学观察“14+7”是指什么?

对目的地为我省的入境人员,严格实施“14+7”,即:集中医学观察14天+7天居家医学观察(不具备居家医学观察条件的,应实施集中医学观察)的措施。在入境时、集中医学观察第1、4、7、10、14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在本省继续实施居家医学观察的在第2、7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

五、居家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的区别是什么?

居家医学观察也可理解为居家隔离,是指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中风险区域返回人群、出院后的患者和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所实施的医学健康管理。居家隔离对环境与设施有一定要求,现场综合评估达不到条件的,可转为集中医学观察。居家隔离要求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单独居住,不能外出。福建实行的居家隔离政策是“一人一户或一家”,也就是居家隔离对象和非居家隔离对象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

居家健康监测指在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种自我健康管理,定期报备健康监测。居家健康监测的核心是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从对本人、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出发,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出行,同时避免乘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与避免进入公共场所等人群聚集或空间密闭场所。

六、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三区两通道”是指什么?

“三区两通道”是指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内部根据需要合理分区和设置通道。

三区就是生活区、医学观察区和物资保障供应区,不同区域之间应有严格分界,需要采取物理隔断方式进行隔离,并设置明显标识。

两通道则是指工作人员通道和隔离人员通道。两通道不能交叉,尽量分布在场所两端,并设置明显标识。具备条件的观察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垃圾清运通道与隔离人员进出的通道分开。

七、流行病学调查涉及的部分人群定义是什么?

1

境外输入病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定义

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有境外疫情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且排除中国境内感染。

2

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继发无症状感染者)定义

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明确接触史而感染。其判定原则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过接触史;

②未曾到过或居住在境内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的社区,或境外有疫情的国家或地区;

③无医院就诊等其他可疑暴露史,或所在地区未发生社区传播。该类病例应当按照本土病例在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

3

密切接触者定义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4

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简称“密接的密接”)定义

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调查中要以与密切接触者接触频繁的家属和同事等人群为重点。

5

一般接触者定义

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

八、发现病例如何处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或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期间单人单间隔离。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九、如何根据病情确定确诊人员隔离管理和治疗场所?

1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轻型病例可实行集中隔离管理,并配备相应医护人员。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

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十、哪些属于新冠肺炎病例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1

大于60岁老年人;

2

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

3

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4

肥胖(体质指数≥30);

5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6

重度吸烟者。

十一、什么叫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定义是14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小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十二、发热门诊如何设置?

发热门诊应设置于医疗机构独立区域的独立建筑,标识醒目,具备独立出入口。发热门诊硬件设施要符合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要求,与普通门(急)诊及医院其他区域间设置严密的硬隔离设施,不共同通道,通道之间不交叉,人流、物流、空气流严格物理隔离。新建发热门诊外墙与周围建筑或活动场所间距不小于20米。发热门诊内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和相对宽敞的诊疗空间,具有良好通风条件。

十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指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指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容易暴发聚集 ……此处隐藏9594个字……p>

0、疫苗接种。响应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积极配合疫苗接种,保护个人健康。

09

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细菌、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而用脏手触摸物体表面,一些细菌、病毒又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10

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11

应如何正确洗手?

1、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第一步,(内)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最后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12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怎么办?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可选用含75%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将消毒剂涂抹双手,持续揉搓15秒。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应足量使用,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等消毒剂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

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剂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只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时候使用。

13

如何选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做到科学选戴口罩,既达到防护效果,又避免资源浪费。

1、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3、建议公众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14

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通常情况下颜色深的一面朝外。

2、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15

使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普通公众使用过的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废弃口罩,需单独存放,并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

16

为什么要保持1米社交距离?

呼吸道传染病大多通过飞沫近距离传播,因此,为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交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即为社交安全距离。保持社交安全距离不仅能降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风险,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17

室内为什么要经常开窗通风?

室内环境密闭,容易造成病菌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每天早、中、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短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不要对着窗口直吹,避免受凉。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18

常用的家庭消毒方式有哪些?

在家庭中,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门把手、电话机、手机、电视遥控器、桌面、地面等家人经常接触的公共物品表面,要经常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或清洗,一般不需要消毒。必要时(如家中有身体状况不明客人来访等)进行消毒。

主要的方式有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

煮沸消毒主要用于对餐具、水杯的消毒,先将物品洗净,再放入沸水中煮(蒸)10分钟。

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消毒剂作用于物体表面,达到消毒的目的。家庭一般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和含醇消毒剂(如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餐具等的消毒,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褪色作用。含醇消毒剂乙醇含量为70-80%,主要用于手和皮肤消毒,也可用于小物体表面的消毒。

19

出现发热症状如何就诊?

发热患者就诊时,除遵守外出就医要求外,还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到发热门诊就诊,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陪同人员也要注意做好防护。

就医时,应如实讲述患病和既往就医情况,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和居住史、与可疑人员的接触史等。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隔离治疗。

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 篇三

新冠疫情防控,学校及幼儿园一直是重点防控场所。校园安全需要师生、家长齐心努力,以下七点,请您和孩子一起做好。

量体温:家里量,校园测,每天监护很重要。

细检查:带口罩,备湿巾,防疫用品放书包。

会洗手:流动水、用肥皂,手和手腕全洗到。

不串座:少聚集、不打闹,排队就餐一米距。

勤通风:常消毒、多打扫,教室卫生要搞好。

早就医:有症状、不隐瞒,报告老师要及早。

多锻炼:强身体、要运动,增强免疫是根本。

朋友们,这病毒凶巴巴,咱早防不怕它;全心抗疫情,平安你我他!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精品多篇】范文。

《关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知识【精品多篇】(全文共1367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